详细信息

[资讯转发]顺德拟启动社区营造计划 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浏览人次: 20次 发布时间:2016-07-28

珠江商报记者张泰银报道:26日,顺德区社工委和区社会创新中心等部门组织讨论《顺德区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区营造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提出从2016年起,在全区现有社区营造试点基础上,推动更多镇(街道)、村(居)、城镇住宅小区启动社区营造计划,力争3-5年时间实现镇(街道)全覆盖,一镇(街道)一典范,基本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体系。

现状:

社区营造试点已有10多个顺德自2013年起开展社区营造试点,几年来,社区营造试点逐渐增多,参与的主体也日见多元,亦逐步显现一些积极效应,如公共文化的提升、村(社区)社会服务空白填补、社区向良性治理迈进等。社区营造试点已从开始时的3个增加到了10多个,目前除了龙江镇,社区营造点在其余九个镇(街道)都有分布,并大致形成了传统乡村(马东、霞石、龙眼)、城乡结合部(黄连)和都市型社区(兴乐、西山上筑)等三个类别。

有关负责人介绍,顺德参与社区营造的主体已经较多元,但在不同的试点,主导的主体不尽相同,根据主导主体来划分,顺德的社区营造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以村(居)干部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村(社区)主导模式,如勒流黄连村、龙眼村;以政府资源为支持、社工机构为执行者的项目化推进模式,如伦教仕版村;村(社区)干部和社工机构共同推进,以网格化服务为切入点的双重推进模式,如乐从兴乐社区;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物管公司形成的基层民主协商治理模式,如西山上筑;完全由NGO推动的民间NGO自发推动模式,如容桂东朝卫社区营造项目。

计划:

搭建多方参与协商议事平台

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顺德社区营造也面临着诸如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缺乏可持续资金支持;较为依赖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参与度不高;未能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社区组织的活力还未激发;对社区营造的认识度不足;社区经济在社区营造中的方向不够明确等问题。

目前,已有社区营造项目成功探索引进社会资金。该负责人表示,容桂东朝卫社区营造项目就完全是由知识青年团体自发发起的,资金来源亦来自于民间基金会,“虽然目前这种模式只有容桂东朝卫一个,但这种民间的自发自觉模式的萌芽,代表着顺德未来可能掀起一股民间自发开展社区营造的风潮。”

除了提到扩充社区营造资金来源外,征求意见稿还提出,要搭建多方参与协商议事平台,在村(居)民议事监事制度基础上,广泛吸收驻村(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物业管理企业和当地户籍居民、非户籍居民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运用村(居)民议事监事会、社区评议会、民主听证会和社区大家谈等多样化的社区协商载体和协商方式,求得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共识,并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

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完善社区公约、村规民约,举办社区大学,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制度,提升社区全体成员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参与感,从而自觉自愿地为社区事务尽心尽力。

“未来3-5年,计划在镇街或条件成熟的社区建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提升组织能力,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该负责人表示,为加强化社区营造计划的统筹协调,拟设“顺德区社区营造委员会”,科学制定社区营造规划和实施方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交流活动,促进跨部门资源联动,发挥综合效能。

案例:

容桂东朝卫社区营造项目容桂东朝卫社区营造项目,完全由民间NGO自发推动,项目由本土青年组织“城市拾遗者”(非正式注册组织)发起,申请何享健基金会资助项目运营,通过保育东风、朝阳、卫红社区国营经济时期的文化(包括建筑和故事),并以导赏的方式,达到宣传的效果和增加市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同时,项目也鼓励社区困难人士加入导游行列,增加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