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注射年龄为9至25岁,接种后可降低癌症发生率,但最好能定期妇检
文/珠江商报记者 林晓格
近日,葛兰素史克公司宣布,人乳头状瘤病毒(简称“HPV”)疫苗(16型和18型)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上市许可,成为中国国内首个获批的宫颈癌疫苗。该消息一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市民:期待有多一份保障
宫颈癌被WHO公布为发展中国家女性第二大常见癌症,也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十年前,宫颈癌疫苗在国外开始使用,但一直未进入国内市场,要接种相关的疫苗只能赴港澳甚至是海外。
今年31岁的大良市民舒女士,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关注该疫苗的消息,其姐姐也曾赴香港接种了宫颈癌疫苗,但是她觉得接种比较麻烦,一直没下定决心去。“虽然已经不在最佳的接种年龄段里,但如果国内有供应该疫苗,对女性来说就是大好消息。”
舒女士说,目前对于该疫苗,专业人士里还有一些争议和讨论,但作为普通市民,她非常期待疫苗能早日上市,可以早一些给有需要的女性多一份保障。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女性市民和舒女士一样,对于该疫苗都很期待。但是,对于是否会选择接种,不少市民却表示“要看情况”,而价格、年龄、疫苗影响等都是考虑的范围。
医生:最好可以定期妇检
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卫凤英介绍,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有近13万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三分之一。而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分钟即检查出一例新发病例,每两分钟就有一名女性死于宫颈癌。
根据统计,该院妇科近年来确诊的病例年均近20例。在日常的接诊中,卫凤英发现近年来相关的数据有上升趋势。“当然,这也和女性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有关,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检查,可以早发现问题。”
卫凤英介绍,宫颈癌疫苗的最佳注射年龄是9至25岁,不过对于已婚已育的女性还是有一定的意义,而如果是45岁以上的女性,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最好的情况,是在首次性生活前接种。”
在卫凤英看来,宫颈癌疫苗对于降低整体的宫颈癌发生率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市民也应该理性认识到,接种了疫苗并不等于进了“保险箱”。“要注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早发现问题,如癌前病变等早处理,保持固定的性伴侣,尽量避免人流,避免损伤子宫。”卫凤英建议说。
疾控部门:若赴港澳接种要选择正规机构
对于宫颈癌疫苗,顺德区疾控中心表示有关注该疫苗情况,但目前该中心尚未接到该疫苗供应或使用的相关信息。
按国家最新的《疫苗流通管理条例》,在该疫苗上市后,对该疫苗的管理属于疾控部门的职能范围,但具体如何执行将根据国家相关规律法规。
疾控部门提醒,在内地没有疫苗供应之前,市民若前往香港、澳门接种,首先应选择正规、有政府监管的医疗机构接种。另由于疫苗要接种3针,因此要规划好3次的接种时间,每次接种后,最好能在当地多停留一两天,以便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及时就诊。
另外,该中心也特别提醒,由于疫苗对运送、保存等都有相应的严格要求,个人保存药物,很难做到规范,因此不建议将药物带回内地接种。而和其它疫苗一样,有感冒、发烧者,对疫苗成分过敏者及孕妇不宜接种此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