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商报讯 记者赵鹏报道:卫生和教育是市民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顺德教育、卫生改革的进展如何,碰到了哪些问题,该如何化解?针对这些问题,昨日上午,顺德区召开教育卫生座谈会。区内医疗卫生、教育系统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区邦敏,顺德区委常委王勇出席会议并做了讲话。
区邦敏强调,卫生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发展要惠及老百姓,就要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卫生和教育就是公共服务最重要的部分。他不讳言这次改革是“逼出来”的,“2015年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我区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很多意见”。对比周边地区,顺德的教育、卫生存在差距。“如果每年顺德上大学的人数多1000人,背后就是1000个家庭在受惠,几年下来,顺德的人口素质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区邦敏提醒大家,顺德一些大企业引进了很多人才,但他们很可能只是将顺德看作一个工作的地点,并没有扎根这里,“因为我们的卫生、教育存在短板”。
区邦敏充分肯定了今年以来顺德医疗、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同时表示“好戏还在后头,更艰苦的工作还在后头”。他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卫生教育事业在发展全局中地位的认识。卫生教育关乎区域竞争力,卫生教育这些软件的质量对引才很重要。“要拿出之前抓基础建设的劲头推进卫生教育发展”。
区邦敏认为,顺德卫生教育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机遇也潜藏着危机。“国家提出发展大健康产业,顺德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但面临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尤其是人才方面,一些医院走的多来的少,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现在不重视,以后在区域竞争中就会掉队”。
区邦敏要求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政府如何管理卫生事业?能不能学习其他地区,引进社会力量,对一些医院进行共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大手笔进行规划布局调整,打破镇街行政界限,强化统筹,抓特色树标杆,“卫生方面区第一人民医院是一个标杆,教育方面职中的标杆在哪里?”现在区内13所职中过于分散,品牌建设亟待加强,包括镇街医院要分片整合,形成特色、竞争和互补。“没有标杆的均衡是低水平的均衡,差的学校要向好的看齐,达到均衡的过程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要大力推进硬件建设和人才培养,春节前要动工一批学校,中医院建设包括区妇幼保健院搬迁要抓紧,“拿出时间表,一刻也不能停”。要有更开放的态度吸纳人才、资本参与顺德的卫生教育事业发展,对人才要提升存量,引进增量,要特别重视对中高级人才的培训再教育,区里要拿出专项经费支持人才培养引进。
王勇在发言中表示,顺德卫生教育发展解决了定位思想和机制两个问题。“攻坚战、遭遇战都打了,也取得了成效”。接下来要解决真开放问题,要从立足于本地资源的配置提升到争取利用一切有利资源,要善于专业决策,科学管理;要加强统筹,现在加强基层医院管理只是第一步,从功能、空间布局、管理方式、建设融资等方面全区实现统筹;要快执行,“大家要有犹如猛虎下山一样的执行力和斗志,杜绝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部门汇报教育部门正推进五个重点项目
区教育局局长闵乐萍介绍,顺德正接洽国内一些著名研究机构,争取在顺德设点;高中教育顺德一中已经树立了标杆,其他学校要办出特色;因应顺德产业转型,职业教育在办学思路、专业设置上要不断调整,“职业学校有相当的盈利能力,要通过政策调整、绩效考核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闵乐萍坦言,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比较薄弱,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顺德义务教育过于强调均衡,质量方面存在不足。今年组织的年级统考,让学校认识到在全区所处的位置,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闵乐萍希望顺德更多学校纳入全市高中提前批招生。
闵乐萍还就学校管理、集团化办学、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做了发言。“学校管理最核心的就是用好校长、放权校长、为校长解决后顾之忧”。据了解,顺德各级学校后勤管理问题一直颇受关注。对此,区教育局做好后勤财务招投标制度建设,设立后勤管理中心,加强统筹管理,从根本上规避各种不规范行为。闵乐萍直言教研中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周我们已经开始向全国招聘教研员”。
记者从座谈会上了解到,顺德教育部门正在推进五个重点项目。包括三个公办项目,两个民办项目。其中范沙片区与北师大合作,建立一所9年一贯制国有民办学校,这个月下旬会签约,后年开始招生。北滘新城区与清华附中合作建立一所9年一贯制学校,这个月会达成框架性协议。陈村也将建设一所民办学校。乐从的项目正与一些省内外名校洽谈,争取年底动工。杏坛高新区也要建设一所公办完全中学。
卫生事业改革有了样板
顺德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谭俊杰介绍,3月份全区医疗改革大会之后,医改各项工作有突破。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已经在干部任命、绩效分配制度、药品供应链等方面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下一步将在全区铺开。这次改革力度很大,几家正在推进改革的医院用药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在如何解决采购、医院管理等深层次问题上提供了样板。此外,顺德三级医疗体系加强管理,重新统筹布局全区的医疗资源,实现分级诊疗制度,首诊在社区,将镇街医院的资源引导下沉到社区。要推进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杏坛医院及陈村医院的集团化管理,形成合力。接下来要研究把镇街医院的管理权限收上来,资源统筹后如何优化甚至放大,提升这些医院的管理水平。
顺德卫生部门大力推进树标杆建高地,首先与南医大等机构开展共管合作的方式,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其次,着力引入社会资本提升全区医疗水平。谭俊杰坦言,一些重点项目面临融资问题。此外,整个顺德医疗资源形成合力,搭建一个统一的平台,这样才有竞争力。另外,人才问题比较突出,先要保证存量,区里出台的引才方案,要将如何留人考虑进去。退休养老问题也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非常实际”。
记者从座谈会上了解到,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日前引入三位博士,此外将力争在春节前搬入新院。
评论
全方位的开放需要全方位的配套梁新平
今年是顺德践行“开放引领 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既是打基础的一年,更是打士气的一年。当然,我们必须要很清楚,打基础,不仅仅是打交通基础建设等硬件的基础,更要打好公共服务等软件的基础;打士气不是打鸡血,而是在起步阶段,以体制机制创新下的新气象鼓舞士气。
被专家称为“第四次开放”的顺德,正处于全方位开放阶段,这全方位的开放,需要全方位的配套——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同步跟进,才能成就开放的全方位。
属于软环境的公共服务配套,医疗卫生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区域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正是在全方位开放的背景下,顺德今年启动了力度空前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改革,并一经改革,便有捷报相伴。这点,教育方面最为明显的是顺德2016年高考的突破性成绩:佛山市文理状元均出自顺德的标杆学校顺德一中,其中市文科状元更勇夺广东省文科总分状元。诚然,这一令顺德市民扬眉吐气的现实,并不能说是今年教育改革的立杆见影——没有任何改革是一蹴而就的,这是基本常识。但高水平标杆已然树立了起来,却是不争的事实。
“没有标杆的均衡是低水平的均衡”,这是顺德决策层在卫生和教育两项改革同时推进之初,就要求大家形成的共识,改革到了现在,这一共识应该更为一致和强烈。
在公共服务领域,涉及千家万户的卫生教育的高水平标杆显得犹为重要。教育,倘若没有高水平的标杆名校,优秀生源的流失永远无法堵住,毕竟人往高处走嘛;医疗卫生,没有高水平的标杆医院,于外,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于内,则会形成恶性循环,医疗卫生人才的外流同样会是越来越尴尬的现实。
因此,在卫生教育公共服务领域的配套,我们需要普惠性、公益性的均衡,更需要高水平标杆的引领和感召,以此提升均衡的整体水平,这是城市宜居的重要条件和吸引人才进驻的重要砝码。
一言以蔽之:全方位的开放需要全方位的配套,全方位的配套需要高水平的配套。
继去年首度举办百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顺德对接会后,今年以“智聚顺德·协同创新”为主题的盛大群英会的精准对接,让一批项目和人才纷纷表达了与顺德结盟和进驻顺德的意愿。很显然,对于高端人才而言,全方位开放需要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配套,除了产业配套和创新环境、创新能力配套外,卫生和教育的高水平配套,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眼下,卫生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推进,我们希望这两项改革的力度要持续强劲,真正为全方位开放提供全方位的高水平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