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青报、人民日报后,央视2套《经济新闻联播》也聚焦顺德做法
新咏鸿澳电镀有限公司一年正常净利润才一百多万,搬回顺德要投入好几百万,相当于几年的利润,但是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搬回来,并觉得“物超所值,值回票价了”。这是企业支持顺德产业发展保护区建设极为生动鲜活的例证。
4月15日晚,央视2套《经济新闻联播》栏目对顺德在全国率先建设产业发展保护区进行了聚焦,以“广东顺德:划‘红线’保护产业用地 留住实体企业”为题进行了长达3分钟的报道。报道中采访了新咏鸿澳电镀有限公司合伙人麦广和,详细介绍了数年前搬迁企业到中山,现在又回流顺德的原因。
2004年,麦广和开始经营家具零件电镀的生意,但几年前,在扩建厂房遇到的土地需求以及园区的污水废气处理的标准相对没那么完善的情况下,2013年,该公司搬去了中山。为了留住像麦广和这样的人才和企业,顺德区政府在今年初出台了《顺德区产业发展保护区管理办法》,从全区22万亩低水平工业用地中,划定18万亩作为产业发展保护区。像划定农业用地一样,划定产业用地红线,保护区内不仅严格控制商住房开发,还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而受到这一政策吸引,搬走2年之后,麦广和又把企业给搬了回来。
在该报道中,顺德区区长彭聪恩表示很多地方一看到房地产就非常高兴,但顺德以实体经济发展才有今天的辉煌,将来也是要通过依靠产业,才能够继续延续它的辉煌。“实体经济要坚定,企业的服务我们要更加坚定。顺德现在把产业保护区定下来,赶走的是污染而不是企业。”
自顺德推出产保区的政策后,在全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3月29日,在产业发展保护区通过人大决议的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就大篇幅报道了顺德在全国设立首个产保区的创举。国务院办公厅主办的中国政府网也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报道。随后,《中国青年报》更是以翔实的案例与实在的成效,再次对产保区划定与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给予了肯定。与此同时,《人民日报》也对顺德创立产业发展保护区,不让房地产挤占实体经济发展空间的举措进行了关注报道。
来源:顺德新闻网-珠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