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午,佛山市环保局就佛山市大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成果举行新闻通气会。研究显示,根据监测,燃煤和机动车尾气、工业过程占到PM2.5主要排放源,占比超过七成。另外,10月份空气质量三水区最差,13天不达标,南海区最好。
会上公布了10月份全市空气状况。数据显示,2015年10月,按照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全市优良天数占整月有效天数的71.0%。全市不达标天数9天,三水区13天不达标,禅城区9天,顺德区7天,高明区5天,南海区4天,超标污染物为PM2.5或臭氧。
10月,市环保局委托社会监测机构对全市42条重点内河涌的水温、PH值、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8项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其中21条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Ⅴ类标准,全市水质达标率为50%。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三水区达标率分别为67%、31%、70%、75%、33%,主要超标因子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与上月和去年同期相比,总体达标率基本持平。
从市民反映强烈的黑臭来说,这42条河涌除了部分施工段外,可以说是基本解决了黑臭问题。
佛山市环境保护局自2008年起组织开展佛山市大气细颗粒物成分分析及来源解析研究工作。2014年以来,佛山市环保局组织佛山市环境监测中心、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多年研究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更新,在全市各区中心城区及高明更合镇布设多个站点,进行大气细颗粒物及前体物的现场监测,揭示了佛山市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佛山这一解析研究成果得到省专家组认同。
研究显示,佛山市大气细颗粒物主要来自六类排放源,分别是:燃煤(30.9%)、机动车尾气(24.3%)、工业过程(11.4%)、生物质燃烧(13.6%)、扬尘(11.7%)和农业面源(8.1%),其中工业(包括燃煤和工业过程)、机动车和扬尘来源占比之和超过70%,成为佛山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工业尾气污染比例比之前2009年测算要多出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