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珠江商报记者王晓琦文/珠江商报记者王晓琦 刘云胜 何校贤
图/珠江商报记者王晓琦
猴年春节,城乡差别话题折射出来现代乡村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差别。看看身处珠三角佛山乡村,风景独好独美,南海松塘村的民俗活动引来无数游客游玩,顺德水乡逢简也出现人山人海,乡村美丽,乡愁淳朴,民风更是朴素。与市中心对比,虽然佛山的城乡也存在差距问题,但与内地乡村相比,这算是“幸福的烦恼”。
在新常态下,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如何在五大新理念下实现融合协调共享发展呢?春节期间,本报记者利用回乡机会走访粤东、粤北和湖南中部乡村,对照佛山实际,思考城乡融合方面发展之路。
佛山
建设坚持城市标准
佛山乡村另一番风景,松塘教育屡上央视,顺德移动村宴借助《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一批先行走出来的企业家纷纷回乡建设,当起村官带动村民致富,充分融入城市之中,政府也顺势而为推动,乡村活力展现,即享受到城市的发展改革红利又具有乡村的淳朴品质,全球顺二代和南二代纷纷愿意回家乡扎根乡镇创业,是最佳证明,他们携带着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全球意识和广阔视野,这在升级大潮中具有决定性因素。
这一点在禅城紫南村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在去年底,潘柱升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基层代表,向市委机关干部分享心得受到市委主要领导点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佛山的乡村发展的缩影。
该村的党委书记潘柱升,不领工资的“义工村官”、后进村打了翻身仗的带头人、中国好人……对潘柱升来说,以企业家身份治村8年成为明星村,村集体经济红红火火之时,老人能领到700多元起/月的老人金,每人千余元支持村民参加社保,看病二次报销…… “不怕没车没楼,就怕没紫南户口”,村里流传的一句话道出了村民获得的实惠。
“我从来没把紫南当成农村,一直认为要用城市的标准来建设。”潘柱升说。城市理念,这是他治村多年坚持的改革方向之一。他的执着来自观察:为什么农村人希望搬到城里住?城里居住环境更好、配套更齐全、生活更方便。那紫南能不能把城市好的标准移过来?
这一逻辑之下,紫南村近年的多项升级不难理解,针对污水横流、居住环境差,近年在河涌整治、污水管网、环境提升上累计投入过亿元;小学硬件不错但质量一般,村里继续投入千余万升级,然后主动找到名校九小“求合并”;村民维护村容村貌整洁意识跟不上,村里仅管理就出台村规民约10余份,细化累计超过300多项管理规定。目前,紫南村村民幼有所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同时,有优美的居住环境,过着全民小康的生活水平。
此外,受城市发展,顺德南海推出片区经济,将镇与村整合资源形成片区经济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升值助推区域升值,农村也顺势而为融入城市发展大潮中。
粤东揭西
城乡融合需要好“土壤”
对于珠三角媒体来说,揭西是陌生,但去年底却屡受媒体关注,原因是建县50年、改革开放37年终通高速。“揭西县设立于1965年,地处揭阳市最西边,是潮汕地区的西北角,也是最靠近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尽管揭西县拥有青山绿水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但至今50年一直未通高速公路,交通瓶颈被认为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7年记者当时在揭西当地读初三时,老师一开学讲了一句话至今过19年依然深刻记得。“大家记住,我们不是广东省贫困县,我们是广东省特困县。”揭西至今未摘掉特困县的帽子。
如今,长约161公里的汕湛高速揭博段和潮惠高速一期均从揭西县一穿而过,一举圆了揭西群众翘首期盼50年的高速梦。
从广州开始算到揭西县城大概300公里。没有开通高速之前,430多公里的路正常走五个小时,但深汕高速逢节假日就变成停车场,去年清明节期间回家用了16个小时。“如果每次都用16个小时回一次家乡,不是我抛弃故乡,而是故乡在抛弃我。”当时我写下这句话时,引爆朋友圈道出心声。
恰逢春节期间新高速开通,路程减少70公里,加上不堵车,我从佛山开车走广州华南快速直接上广河高速后接驳揭博高速,用了4个小时左右顺利抵达揭西。享受新开通高速的便捷的同时,虽然风景优美,我看到高速两边几乎一座又一座大山和多座长隧道,山区发展环境却是不容乐观。
现状暂时落后并不可怕。但现实中告诉我,这对于揭西,这道坎也许还要投入更多创新资源和下更大功夫才能顺利越过。记者通过揭阳新闻网得知“2015年,揭西县国内生产总值216.68亿元,同比增长8.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15亿元,增长9.4%。”
数字是惨白的,但在现实面前,佛山等珠三角都在强调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背后凝聚着先进技术、金融、资金、人才等创新必备要素。而这些似乎与揭西基本处于“失联”,无论是县城河婆镇还是地处经济重镇千年古镇棉湖镇,至少在我的眼里所见所闻都是处于“失联”,因为每年通过考大学走入城市的大学生几乎选择了“逃离”家乡作为人生目标。没有一批拥有新知识的大学生群体,升级谈何容易,后发优势如何发力确实是一道难题,单单靠高速通还不够,更要有适合中高端人才发展的综合“土壤”。
湖南祁东
环境卫生要摆在乡村发展首位
“如果世界上没有一丝空气,一滴水是干净的,那么你挣再多的钱,都是死路一条。”这是春节电影《美人鱼》的经典词语,在我的回乡过程中体会更是深刻。
记者家乡在湘南,衡阳市区祁东县太和堂镇一个村庄。笔者在2000年小学毕业后进入县城上学,全家逐步迁移到县城。
比之佛山等珠三角等地的乡村,祁东县乡镇最大的区别是村里没有工业,基本务农和外出务工,基础设施极其落后。除了县城到镇上通水泥路外,镇上到很多村庄就不通水泥路,。县城到镇里短短50公里曾经一度要开车3个小时,而从镇上到村里的数公里路要么就打黑车要么就走路。近些年来随着异地务工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基本外出殆尽,剩下的不过是些老弱病残。许多年轻人外出后就将子女留在家中,由父母带,自己除了过年过节外,基本不在家。因为无事可做。原本小小的村庄每人平均有水田五分,面积极小,靠种田基本上就是仅够温饱,一家五口,2.5亩的水田,一个劳动力都可以忙的过来。然而,随着青壮年的外出,现在村庄举目望处,一片荒凉,不少水田里长出了水草。曾经的村里竹篾匠是一个不错的手艺,九十年代,村里很多人都会到山里背竹子,自己编织竹篮子、箩筐等手工竹制品到镇上出售。然而随着塑料盆等的便宜和实用推广,加之务农人员的减少,基本已经无人再编织,此手艺将逐渐失传。
县城的空心化也非常严重,在平常时间,晚上的黑灯率非常的高。近些年由于房价的暴涨,导致见缝插针,房子建的密密麻麻。许多县城本地人由于有地,往往房产都是按栋算,但是除了重点学校周边房产外,基本很难出租。
明明没有工业,但是空气污染感觉比佛山还严重得多。记者在家数天,几乎每一天PM2.5都要比佛山多。相对于县城,乡村的环境没有那么多灰尘,然而比之城市尚有环卫工,乡村完全没有,垃圾乱放。从太和堂镇到记者老家那一条路,一路都可以看见乱堆放的垃圾。有老乡也反映,去祁东县白地市镇乌山冲水库玩,过完铁路桥后在进水库的街口有一个垃圾桶摆在路中间,旁边散落着近5吨的垃圾,臭气熏天,正在焚烧的垃圾气味特别刺鼻难闻,附近百姓怨声载道。相比于佛山一些最美乡镇,祁东县许多乡镇环境也非常优美,但是环境卫生和空气质量这两个公共问题,再美好的风景也失去了意义。城镇化带来城乡加速融合大潮中,更要把环境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没有好的环境,任何发展的意义都是站不住脚跟的。
粤北韶关
产业转向高新技术型
即使是同处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省,记者的老家位于粤北山区的韶关,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其发展速度却明显低于珠三角等地区。
记者历年回家观察,发现城区的建设缓慢,市区的街道多年不变,亦未见有吸引外界瞩目的重大项目落地,连市区周边的县区也是近年才盖起的公交车站。目前,韶关的经济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不少企业都冠以“国”姓,但都窘于产业转型困难,升级缓慢,多年来仍以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为主,鲜有向高新技术型发展。
记者的叔父在市内某国企担任职工已数十年,人生轨迹也跟着企业的起伏一起颠簸。小时候,叔父总是过年家族聚会里最让人们称羡,“国企职工”、“铁饭碗”、“待遇高福利好”成了亲戚们口中蹦出最多的词。近几年,经济新常态,仍以传统手段经营生产的企业不得不面临巨大的窘境:由于生产技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其产品越来越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使得产能严重过剩,进一步压榨了产品的市场价值,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随着企业的不景气,工人的待遇自然也越来越差。这些年记者回家,总能听到叔父在饭桌上抱怨,现在工人的效益奖金已远没有过去的一半,算上工资加班,一个月往往只有两三千元;如果碰上原材料价格波动,甚至一个月不到两千工资也有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韶关了加入“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打造“3+3”区域合作模式,享受广佛地区资源辐射,更重要的是,佛山产业升级转型的政策、措施乃至经验理念,或许将作为样本给这些地区带来更多的示范效应。
专家视点
社会学学者张喜平教授:
佛山城乡发展具有示范价值
当下中国城乡差距既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亦是以往发展失衡的负资产,它直接导致农二代面对进不了的城市和回不去的乡村的尴尬。乡村的衰落不仅是城市中国替代乡土中国的时代记录,它还更深层次地呈现出管理乡村的体制、理念以及生活方式与时代脚步的距离。值得反思的是,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一直强调的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大力采取各种方式支援乡村扶贫解困等举措并没有取得预期,表明促使乡村摆脱困境,首要的是摆脱输血式的政策导向。
与中国大多数地方城乡差距明显形成对比的是,顺德、南海、禅城则呈现出城乡共荣的和谐局面。在这里,村民享有居民的福利,城市具有乡村的景致。无疑,佛山为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展示出一个新的城乡样式。这一样式扎根于本土化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民营企业的增长活力,离不开佛山政府的系列政策安排和服务民生的绩效优化,也和佛山崇文务实、和谐通济的民俗民风密切相关。可以预期的是,城乡和谐发展,需要有当地经济繁荣的支撑,需要以民生为导向的政府扶助,需要同心同德的文化向心力,从这一角度来说,佛山城乡发展样式具有示范价值。
新常态下,佛山城乡发展也遭遇了新的瓶颈。破解乡村发展瓶颈的关键是民营经济的良好发展和乡村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目前,佛山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短板明显、创新乏力等困难。摆脱这一困境主要是尽快落实佛山市政府民营企业40条,让民营企业真正从中获得实惠,同时民营企业家从这一导向中焕发出创新精神,勇敢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的发展;从乡村社会建设方面来说,加大政府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动员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乡村建设领域,用政策杠杆激励大学生投身乡村各项建设事业,提升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缩小乡村在优质教育、医疗的差距,改善乡村养老服务水平,跟上和把握农村土地改革的步伐,相信佛山的乡村将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愿景。
记者观察
共同追求城乡融合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程中,佛山的农村自身并没有被城市发展的影子遮住,而是自身主动积极融入城市,借力城市实现发展,加上政府有力推动,这里的乡村一枝独秀,尽管在发展中自然有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但与内地乡村相比,这些算是“幸福的烦恼”,尤其是顺德南海在民风上更是令人自豪,出席婚宴都不收利是,淳朴民风本身就是竞争力,就是一道美丽的文明风景线。
城乡差别话题,佛山或许能提供新的样本,城乡差别绝对不是中国梦所追求的,城乡融合才是共同追求。在新常态下,在五大新理念引导下,我们期待佛山在城乡融合上有新的创新举措继续为中国城乡融合探路。